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《白蛇传》故事与金山寺

作者:小编发布时间:2024-07-15 18:38

  2005年底,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镇江和杭州两地申报的《白蛇传》神话故事传说被收入其中,作为故事的主要流传地,镇江排在杭州之前。《白蛇传》故事起源于唐代,在以后漫长的口传发展中,发生在金山寺和镇江的传说,为《白蛇传》故事情节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素材,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,我们在镇江仍可随处触摸到那些鲜活的文化基因。

  金山寺僧龙斗法传说与《白蛇传》故事。最早把龙蛇与金山寺联系起来的是梁武帝,据元代佛教史著作《释氏稽古略》记载,梁武帝夫人郗氏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宮,托梦给他要求救拔,于是梁武帝披阅佛经,制定了慈悲道场忏法十卷,请僧超度,夫人化为天人,在空中致谢而去。这就是后来梁武帝亲自到金山寺设立水陆法会的由来。此后的《金山志》和佛教史籍,在谈到唐代金山寺开山祖师时,都有龙蛇为害的记载。如在金山山北曾有一龙穴,常吐毒气如云,人吸了以后,轻则致病重则亡人。金山寺第一代开山祖师灵坦法师在唐代宗大历年间(公元766年-779年)卓锡龙穴,降龙归海。另外还有一个高僧收龙入钵的生动传说:高僧对龙说:“你能现身吗?”龙即现出如山一样大的头。高僧又说:“你能大,却不能小,你能进入我的钵里吗?”龙即进入钵内。这时高僧说:“你还能出来吗?”龙使尽浑身解数,想尽各种办法也出不来。从此金山就没有龙蛇为害了。这些故事传说从宋代《高僧传》有记载以来一直广为流传,到了明清以后,经过小说家冯梦龙、方培成的艺术再创作,形成了《白蛇传》中法海与白蛇斗法的生动故事情节。

  袈裟护山。在“水漫金山”故事中有一段法海用袈裟护寺,使其免遭灭顶之灾的情节,这在金山寺的传说中也能找到故事线索。南宋诗人林景熙在《霁山集》中有写金山寺的诗句:“衲寄云林清海怪,泉移蛟窟照僧闲。”元人章祖程在其下注释:“寺僧相传,在先江中有蛟鼍出没,平时兴波为患,后有神僧以袈裟镇之始息。”

  水漫金山寺与《梦溪笔谈》中“金山龙卵”的记载。水漫金山寺是《白蛇传》故事的高潮,场面宏大,艺术感染力极强。镇江处在长江运河的交汇处,历史上水灾频繁,当时位于长江中心位置的金山寺也经常受到洪水威胁。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中,就有“金山龙卵”的记载:“天圣中,近辅献龙卵,云得自大河中。诏遣中人送润州金山寺。是岁大水,金山庐舍为水所漂者数十间,人皆以为龙卵所致。至今椟藏,予屡见之,形类色理,都如鸡卵,大若五升;举之至轻,唯空耳。”由此可见,水漫金山寺虽是艺术家的合理想象,但并非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。

  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与《白蛇传》中的艺术人物法海。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是一位高僧,它与《白蛇传》中那个爱管闲事、破坏他人婚姻幸福的反面艺术人物法海有着天壤之别,不能混为一谈。据《金山志》和佛教正史记载,法海,姓裴,人称裴头陀(头陀是佛教上对苦行僧的称呼)。他在湖南古密印寺出家,后到江西庐山游学参禅,因仰慕金山寺,从庐山到金山。关于裴头陀开山得金的记载,最早见之于南唐僧应之的《头陀岩记》:“金山昔名浮玉,因裴头陀江际获金,唐贞元二十一年(公元805年),节帅李锜奏闻,赐名金山。”宋代王存的《九域志》、祝穆的《方舆胜览》中也有同样记载。从明代永乐年间金山寺有志以来,有关裴头陀开山得金、创建金山寺的记载从未中断过。明清以后,以冯梦龙、方成培为代表的小说家吸收镇江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,塑造了《白蛇传》中法海的艺术形象。当时的法海是佛家“弘法灭妖,救苦救难”的艺术形象,是人间秩序的卫道士,它阻止许仙和白娘子的婚姻,是不能容忍人妖通婚这一悖逆天理人伦现象的存在;到了当代,这一主题才发生变化,被赋予了封建压迫的色彩,法海才成了封建卫道士的象征。需要说明的是,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艺术家们创造法海这一艺术形象,大概都没有辱没金山寺祖师的意思。因为艺术与历史毕竟是两码事,不能简单对号入座。

  调查显示,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是通过《白蛇传》认识了金山寺,又通过金山寺认识了镇江。
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半岛体育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粤ICP备32165498号